热门搜索: 猛男诞生记 嫌疑人X的献身 黑帮大佬和我的365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婚姻的起源 留言求片
简述:“这就是姜文,用最戏谑的手段,讲述着极严肃甚至悲凉的故事。”文/李霁琛来,聊聊姜文。先让我放上一首《乡村骑士》。听,那旋律里夹杂的是谁的...
“这就是姜文,用最戏谑的手段,讲述着极严肃甚至悲凉的故事。” 文/李霁琛 来,聊聊姜文。 先让我放上一首《乡村骑士》。 听,那旋律里夹杂的是谁的脚步声? 快闭上眼睛。 马小军的身影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了吗? 瞧。夕阳下,屋檐上,他赤裸着上身,正叼着烟踱步前行。 他背着军绿色挎包吗?他走路的时候是低着头还是昂首挺胸呢? 慢着,这是我想象出的画面,还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镜头? 我的记忆怎么也模糊不清了。 就像电影里马小军的记忆一样,亦真亦假,如梦如幻。 真假重要吗? 再进一步地说: 我热爱这个电影,真的需要把它的故事记得清清楚楚吗? 不见得。 还可以这么进一步,假如我对你说: 你可一定得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需要告诉你这电影想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吗? 不用吧。 故事、主题、人物、笑点、泪点,种种种种,早就随着时间在我心里融化掉了。 或者说,它们永远地被记住了,只是变得不再重要。 当我终于决定要写写《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所有理性的分析都被我抛置于脑后。 我的情绪全涌上来了。 脸上都好像有些发烧,那是兴奋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我前两天终于在上影节重温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后就断续出现。 看完片子的时候,我通体舒畅,好像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 140分钟(是的,无删减)里,我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头皮发麻了也不知道多少次。 现在我得给自己说一声“打住”。 不能再抒情了。 还是聊电影吧。从哪儿聊起呢? 导演? 就导演吧。 我生性博爱,喜欢的导演太多。 但真正极对我胃口的,其实也就是寥寥几个。 毕竟,喜欢的涵盖范围太广,这两个字里可能有崇敬,可能有欣赏,或只可远观,或仅能亵玩。 比如贝拉塔尔我也喜欢,但就不敢多看,太费神。 我热爱的导演,拍片子往往纵横恣肆、情绪饱满。 “满”或者“过”这样的形容,往往带着贬义,至少不符大师风范。 但我偏爱“满”一些的片子,可能是因为人味儿更足。 最对我胃口的导演里头,就有姜文。 姜文曾说自己拍的电影不是文艺片也不是商业片,而是带劲的电影。 这话说得真好。 “文艺”和“商业”的分类,功利而不知所云,倒不如“带劲”和“不带劲”来得实在。 看姜文的电影,能感受到“劲”,或者说,很来劲。 “劲”是什么? 是力量、荷尔蒙、情绪,甚至是天才思维的律动。 可千万别觉得“带劲”就是“刚猛”。 姜文看上去是个糙汉子,说起话来也粗声粗气,但他拍戏也并不是一味阳刚。 他的电影里雄性荷尔蒙是满溢着的,但那些无处不在的细腻感又不断地在彰显着姜文内心深处的柔软。 他的劲,可柔可刚、千变万化、无定意、无常形。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我最喜欢的姜文电影。 多年后重温,依然这样觉得。 作为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没那么成熟,但它足够锐利,可能姜文对影片叙事甚至对情绪的控制力还没那么强大,但天才之笔太多,规则之外的灵气氤氲在整部电影里,像阳光一样灿烂。 随便说一处吧。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初见米兰照片而被惊艳的那场戏,姜文设置了一个单筒望远镜,马小军通过单筒望远镜环顾四周,在转了好几圈后才发现了米兰的照片。 他先是环视了房间,随后便望向了窗外,看到了胡老师,看得起劲欣喜。看腻了,他的望远镜回到了房子里,再是环视一周,突然,一个模糊的照片出现在了视野之内。 差点儿闪了过去。 但是马小军想看个明白。 再绕回去,看到米兰照片,马小军一怔。 揉揉眼睛,再定神看。 看清楚了,也被迷住了。 这一招太妙,妙就妙在望远镜这个媒介。 这个设定王朔的小说里是没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米兰这张穿泳衣的照片,姜文对着宁静拍了四本胶片,两万多张里挑一张,哪能不动人呢? 有意思的是,在影片后面的叙述里,我们又开始怀疑米兰这张照片的真实性。 电影里马小军不断怀疑自己的记忆,观众也就跟着分不清什么是真实发生的,什么是马小军的意淫。 为了凸显这一设定,姜文玩出了戏剧理论。 比如,影片里马小军和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马小军用啤酒瓶捅刘忆苦,捅着捅着,画外音突然来了,告诉观众这是假的。 这多少有些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味道。 如果说这样的处理还有章法可循,那姜文对于马小军梦境的展现,就更加自由无忌了。 在马小军那段梦境里,米兰和他时而化身苏联战士与德军作战,时而变成了冬妮娅和保尔,等他醒来,面前却是一个摇着铃铛的老大爷。 戏谑吗? 太戏谑了。 说到戏谑,《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幽默桥段还有太多。 你可能还记得冯小刚饰演的历史老师,至今我看到《尼布楚条约》这几个字,还能联想到煤球。 这就是姜文,用最戏谑的手段,讲述着极严肃甚至悲凉的故事。 为什么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严肃而悲凉呢? 这又要从故事说起。 再天才的导演,也得有好本子让他来处理。 姜文第一次拍电影,王朔就让他拍自己的小说《动物凶猛》。 看过《动物凶猛》的人,再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会有种奇妙的感觉。 二者当然不一样,大不一样。 但你又很难说姜文的改编偏离了小说。 甚至在很多桥段上,姜文保证了对小说的最高度还原。 马小军和米兰第一次相见,马小军鼓起勇气搭讪那段,就完美地还原了王朔的描写。 只是他的处理,他的电影语言,已经足以产生和文学同等甚至更高的魅力。 姜文能拍好《动物凶猛》,是因为他和王朔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 北京的大院孩子,马小军们的成长,多少也就是他们的成长。 《动物凶猛》写的是青春,是成长,《阳光灿烂的日子》拍的是过去,也是记忆。 那代人经历了什么呢? 这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自由,是欢笑,是阳光下的呼吸,是汗液弥漫在空气里的味道。 但当我们回首再去看,可能会看到迷茫,看到空虚,看到不知所措。 似乎,时代玩弄了一代人。 而王朔和姜文,就是努力想用自己的语言玩弄那个时代。 但玩弄着玩弄着,愤怒和伤感还是会涌上来。 那些记忆是快乐的吗? 他们不敢确信。 马小军也无法确信。 他们甚至无法确信自己记忆的真实性。 梦境和现实交织着,不是因为人们忘性大,而是当他们成长,当他们变得冷静,再去看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会感到荒诞,也会不知所措。 就连曾经听到“古伦木”会说“欧巴”的傻子,告别那个时代,也不乐意接话了。 什么都变了,什么都像是假的。 但总有真实的吧。 阳光假不了。 于是,就有了《动物凶猛》,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有了马小军,有了米兰。 有了顾长卫镜头里的北京,有了你我耳边响起的《乡村骑士》。 |
友情提示:请勿长时间观看西瓜影视,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版权声明:瓜播电影网提供的所有链接均通过搜索引擎生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免责声明:西瓜影院将逐步删除和规避程序自动搜索采集到的不提供分享的版权影视。西瓜电影网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请大家支持正版。
西瓜影院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权利人通知瓜播电影网,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站务邮箱:https://www.guabo.net